古天乐·太阳成集团-www.tyc234cc.com|品牌公司

欢迎访问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XML 地图

古天乐·太阳成集团-www.tyc234cc.com|品牌公司

XML 地图
当前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太阳成集团“三江译源讲坛”第五期:人机协同视域下学生智能翻译素养的发展路径

1015日下午,大连外国语大学王少爽教授在线上为我院翻译专业师生带来题为“人机协同视域下学生智能翻译素养的发展路径”的讲座。

首先,王少爽教授从翻译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梳理翻译技术由“规则驱动”到“统计驱动”、由“神经网络”再到“大语言模型”的变迁历程,阐释翻译模式从“机器辅助”向“人机协同”的转型,揭示智能技术对翻译生态与译者角色的重塑作用。其次,分析了技术驱动下翻译能力的演进,指出译者“语言能力、智能工具素养、主体性地素养”等新型能力框架,阐述了“知—思—行”翻译能力体系的分能力培养路径,并提供培养建议。王少爽教授提出技术赋能论,强调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和拓展,旨在解决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翻译技术作为人类翻译能力的延伸和拓展,旨在为人类译者进行赋能。最后,王少爽教授认为在人机协同视域下,需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探索学生智能翻译素养的发展路径,以适应智能时代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教学实践的需求。

本次讲座为翻译领域师生及从业者解析了智能时代翻译素养的发展方向,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前沿视角,助力学界与业界把握人机协同趋势下的翻译教育变革。

【专家简介】

王少爽,博士(后),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应用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技术语》青年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翻译教学、术语翻译等,发表论文 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者术语能力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证探索》、译著《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大连外国语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大连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校长基金奖励等,主讲“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翻译与管理”“MTI学位论文写作”等课程。

 

文字:李冰冰

照片:唐峥轶

下一篇:太阳成集团成功举办“世界文学·昆仑文韵”系列讲座(第二期)

XML 地图